慢性肾脏病(CKD):定义、分期与防治要点解析

一、慢性肾脏病的定义与流行病学

慢性肾脏病(CKD)被定义为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持续超过3个月,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(GFR)下降或存在肾损伤标志物(如蛋白尿、影像学异常等)。全球约10%的成年人受CKD影响,我国18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0.8%,且随着糖尿病、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的高发,CKD患者人数持续攀升。

核心诊断标准

1. 肾损伤标志物:包括白蛋白尿(尿白蛋白/肌酐比值≥30 mg/g)、尿沉渣异常、肾脏结构异常等。

2. GFR下降:eGFR(估算肾小球滤过率)<60 mL/min/1.73 m²。

二、CKD的分期与风险分层

1. 基于eGFR的分期

CKD分为G1-G5期,依据eGFR水平划分(表1):

| 分期 | eGFR(mL/min/1.73 m²) | 临床特征 |

||-|-|

| G1 | ≥90(伴肾损伤) | 肾功能正常但存在肾损伤标志物 |

| G2 | 60-89 | 肾功能轻度下降 |

| G3a | 45-59 | 肾功能中度下降,可能无症状 |

| G3b | 30-44 | 肾功能明显减退,需积极干预 |

| G4 | 15-29 | 重度肾功能不全 |

| G5 | <15 | 肾衰竭(需透析或移植) |

2. 风险分层:结合蛋白尿与eGFR

根据蛋白尿程度(A1-A3级)和eGFR分期,将CKD患者分为低危、中危、高危、极高危四类。例如,eGFR 45-59(G3a)合并大量蛋白尿(A3)即为极高危人群。

三、CKD的早期筛查与诊断

慢性肾脏病(CKD):定义、分期与防治要点解析

1. 高危人群筛查

  • 必筛人群:糖尿病、高血压、心血管疾病、肥胖、有肾病家族史者。
  • 筛查频率
  • 高风险人群:每3-6个月检测尿白蛋白/肌酐比值(UACR)和eGFR。
  • 一般人群:每年1次尿常规和血肌酐检测。
  • 2. 诊断工具优化

  • 胱抑素C检测:适用于肌肉含量低或肝功能障碍者,提高eGFR计算准确性。
  • 影像学检查:超声用于评估肾脏结构异常或梗阻。
  • 四、CKD的防治策略

    1. 生活方式干预

  • 饮食管理:低盐(<5 g/天)、低蛋白(0.6-0.8 g/kg/天),控制磷钾摄入。
  • 运动与体重: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,BMI控制在18.5-24.9 kg/m²。
  • 2. 病因与并发症控制

  • 血压目标:<130/80 mmHg(糖尿病或蛋白尿患者需更低)。
  • 血糖管理: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个体化目标,通常≤7%。
  • 药物选择
  • ACEi/ARB:降低蛋白尿,延缓肾病进展(需监测血钾和肌酐)。
  • SGLT2抑制剂: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及肾病恶化风险。
  • 3. 分期管理重点

  • G1-G2期:控制原发病,减少肾损伤因素(如避免肾毒性药物)。
  • G3a-G3b期:强化血压和蛋白尿控制,监测贫血、钙磷代谢。
  • G4-G5期:准备透析或移植,管理并发症(如贫血、骨病)。
  • 五、实用建议:护肾行动指南

    1. 定期体检: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尿常规和肾功能,高风险者增加频率。

    2. 警惕症状:泡沫尿、水肿、乏力、血压升高需及时就医。

    3. 避免伤肾行为

  • 慎用非甾体抗炎药(如布洛芬)、部分抗生素。
  • 限酒,减少高嘌呤饮食(预防高尿酸肾病)。
  • 4. 患者教育:学习自我监测血压、尿量,记录用药反应。

    六、未来展望

    慢性肾脏病(CKD):定义、分期与防治要点解析

    随着新型药物(如GLP-1受体激动剂、非甾体MRA)的应用,CKD管理进入多靶点治疗时代。人工智能辅助风险预测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开发,将进一步提升CKD防控效率。

    通过早期筛查、分层管理和综合干预,CKD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可显著改善。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规范的医疗管理,是守护肾脏健康的核心防线。

    参考文献:整合自中华肾脏病学会指南、NICE及ADA最新建议、流行病学研究等。

    上一篇:观音菩萨保佑什么_护佑范畴、祈愿指引与众生福祉解析
    下一篇:乌龙释义:从误译、茶名到文化符号的多维解读

    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