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慢性肾脏病的定义与流行病学
慢性肾脏病(CKD)被定义为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持续超过3个月,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(GFR)下降或存在肾损伤标志物(如蛋白尿、影像学异常等)。全球约10%的成年人受CKD影响,我国18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0.8%,且随着糖尿病、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的高发,CKD患者人数持续攀升。
核心诊断标准:
1. 肾损伤标志物:包括白蛋白尿(尿白蛋白/肌酐比值≥30 mg/g)、尿沉渣异常、肾脏结构异常等。
2. GFR下降:eGFR(估算肾小球滤过率)<60 mL/min/1.73 m²。
二、CKD的分期与风险分层
1. 基于eGFR的分期
CKD分为G1-G5期,依据eGFR水平划分(表1):
| 分期 | eGFR(mL/min/1.73 m²) | 临床特征 |
||-|-|
| G1 | ≥90(伴肾损伤) | 肾功能正常但存在肾损伤标志物 |
| G2 | 60-89 | 肾功能轻度下降 |
| G3a | 45-59 | 肾功能中度下降,可能无症状 |
| G3b | 30-44 | 肾功能明显减退,需积极干预 |
| G4 | 15-29 | 重度肾功能不全 |
| G5 | <15 | 肾衰竭(需透析或移植) |
2. 风险分层:结合蛋白尿与eGFR
根据蛋白尿程度(A1-A3级)和eGFR分期,将CKD患者分为低危、中危、高危、极高危四类。例如,eGFR 45-59(G3a)合并大量蛋白尿(A3)即为极高危人群。
三、CKD的早期筛查与诊断
1. 高危人群筛查
2. 诊断工具优化
四、CKD的防治策略
1. 生活方式干预
2. 病因与并发症控制
3. 分期管理重点
五、实用建议:护肾行动指南
1. 定期体检: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尿常规和肾功能,高风险者增加频率。
2. 警惕症状:泡沫尿、水肿、乏力、血压升高需及时就医。
3. 避免伤肾行为:
4. 患者教育:学习自我监测血压、尿量,记录用药反应。
六、未来展望
随着新型药物(如GLP-1受体激动剂、非甾体MRA)的应用,CKD管理进入多靶点治疗时代。人工智能辅助风险预测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开发,将进一步提升CKD防控效率。
通过早期筛查、分层管理和综合干预,CKD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可显著改善。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规范的医疗管理,是守护肾脏健康的核心防线。
参考文献:整合自中华肾脏病学会指南、NICE及ADA最新建议、流行病学研究等。